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法官學院

:::

禁止濫訴的積極對策

字型大小:

2 禁止濫訴 

  民事訴訟法於110年1月20日增訂第249條第1項第8款規定:「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八、起訴基於惡意、不當目的或有重大過失,且事實上或法律上之主張欠缺合理依據。」同法第249條之1並且規定:「前條第一項第八款,或第二項情形起訴基於惡意、不當目的或有重大過失者,法院得各處原告、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下之罰鍰。」禁止濫訴之行為規範搭配法律效果,立法體例尚稱完整。

    檢索司法裁判資料,足堪認定法官執法態度積極。試以各地方法院自立法迄今兩年的案例為證,共有238筆資料,其中多數均係法官駁回起訴,並且裁處罰鍰。然而解讀裁定理由就會發現,上述良法美意,卻因程序繁複的循環論證,以致為德不卒。

    例如臺北地院指出:「……再審聲請人前經……簡易庭……命應給付再審相對人電信費……並經……駁回其上訴確定後,先對該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經本院……駁回確定,再審聲請人又對該駁回裁定聲請再審及訴訟救助。其後,每當本院裁定駁回其再審及訴訟救助之聲請時,再審聲請人均對各項駁回裁定分別聲請再審及訴訟救助,其聲請之案件量亦呈等比級數成長,迭經本院於110年5月28日、111年2月15日、111年5月26日裁處罰鍰12萬元,然再審聲請人未異前舉,就111年6月1日迄今為止,再審聲請人所聲請之聲請再審事件(聲再字)遭駁回者已逾1500餘件,有裁判書檢索畫面可憑1。」

    士林地院也面臨相同困境,諸如:「……再審聲請人……請求確認僱傭關係等事件,經本院……駁回其訴,嗣經駁回抗告、再抗告確定後,再審聲請人持續對……命補費、駁回其訴等程序上裁定,不斷聲請再審,……期間長達2年9個月,案件數量達20件餘,……再審聲請人……應先納裁判費,……法院未裁准……訴訟救助,……接連對……繳納裁判費、駁回其訴之裁定聲請再審,且均未繳納1,000元之裁判費。又本院前受理其再審聲請,於111年10月13日、11月8日以111年度勞聲再字第11號、第13號、第14號裁定,均因其未納裁判費駁回其訴,……其仍繼續對……命補費、駁回其訴之裁定聲請再審2。……」

    光從裁定內容就能想見,法官在案牘勞形的壓力下,對於上開明顯濫訴的事件,仍然必須照本宣科,依循慣例裁定補正要件、准駁訴訟救助和抗告救濟審查,工作負擔未嘗稍減。尤其法官裁處罰鍰的結果,是否徹底執行濫訴者之財產,遏止亂象?抑或只是虛應故事,淪為蒐集債權憑證的形式主義?或許應該認真思考外國法制面對濫訴的立法政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關於反制司法濫訴的法律對策,主要源自於普通法系國家(common law countries),而大陸法系國家(civil law countries)在概念上並沒有類似的思考邏輯3

    英國早在1896年就提出「禁止濫訴法案(Vexatious Action Act)4」。嗣後澳洲5、美國6、加拿大7和紐西蘭8等普通法系國家,在法制上也都沿襲殖民母國的法律思維,紛紛制訂禁止濫訴的成文法典。

    細繹上述各國立法規範的內容,和臺灣法制最為明顯的差異在於:若經法院認定係屬司法程序的濫訴者時,法院將會「公告姓名」,未來再有使用法院提起訴訟的需要時,必須先取得法官的「許可」,否則法院根本不會受理,此即所謂「起訴許可先行命令(prefiling order)9」。換句話說,在英美法制下,法官並不是依靠抽象的法律規範,在「起訴後」逐一過濾排除氾濫成災的司法個案;而是根據過往紀錄,在「起訴前」具體界定特定民眾的屬性10,一旦定性明確,則其近用司法(access to justice)的權利就會受限。但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規定只是限制民眾再度使用法院時,必須事先取得法官「許可」,並非徹底「剝奪」民眾的訴訟權,因此並無違憲爭議。

    兩相比較權衡,臺灣現行審判實務,不但無謂耗損司法資源,也難避免他造應訴的負擔,勞民傷財。刑事訴訟程序亦有被告屢以相同事由,反覆聲請再審之濫訴情形11,民刑殊途,同病相憐。

    反之,對濫訴者「公告姓名12」,進而限制其司法近用權,顯然能夠更有效率地應對層出不窮的濫訴行為。既然禁止濫訴的法學思考係源自於普通法系的價值取捨,則相關的訴訟法制規範,也應借鑒其智慧與經驗13

 

[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1年度聲再字第4253至4274號裁定。

[2]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勞聲再字第23號裁定。

[3] Marco Stacher, International Antisuit Injunctions: Enjoining Foreign Litigations and Arbitrations - Beholding the System from Outside  (2005). Cornell Law School J.D. Student Research Papers. 8. available at https://scholarship.law.cornell.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23&context=lps_papers 最後瀏覽日(最後瀏覽日 02/22/2023)

[4] 英國立法緣由係因惡名昭彰的律師對於英國社會名流提起連串訴訟,敗訴後卻拒絕繳納訴訟費用。參見Marshal S. Willick, Vexatious Litigants:The Evolution of What to do About Them, Nevada Lawyer, March 2022, available at https://nvbar.org/wp-content/uploads/NevadaLawyer_March2022_Vexatious-Litigants.pdf (最後瀏覽日 02/22/2023)

[5] 澳洲在1927年,也是因為特立獨行的知名企業家及地產開發商Rupert Millane連續提起多起訴訟,因而跟進英國法制,通過相同的法律。參見 https://www.supremecourt.justice.nsw.gov.au/Pages/SCO2_practiceprocedure/SCO2_vexatiousproceedings.aspx#Istherearegisterofvexatiouslitigantsandtheordersthatapplytothem? (最後瀏覽日 02/22/2023)

[6] 美國最早是由加州在1963年通過禁止濫訴的法案,其後亞利桑納、佛羅里達、夏威夷、愛達荷、密西根、俄亥俄、猶他、新罕布夏、內華達、北達科他及德克蕯斯等州陸續跟進。參見https://www.ncsc.org/information-and-resources/trending-topics/trending-topics-landing-pg/vexatious-litigants (最後瀏覽日 02/22/2023)

[7] 加拿大關於禁止濫訴的司法實務,參見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family-behind-heap-of-b-c-lawsuits-over-airbnb-listings-and-van-lease-declared-vexatious-litigants-1.6334196 (最後瀏覽日 02/22/2023)

[8] Mailer, Constance Rose, The Other Side: Vexatious Litigants in New Zealand, 3 July (2017) available at https://researcharchive.vuw.ac.nz/xmlui/bitstream/handle/10063/6289/paper_access.pdf?sequence=2 (最後瀏覽日 02/22/2023)

[9] 例如夏威夷州規定如下: [§634J-7] Vexatious litigant; prefiling order prohibiting filing of new litigation. (a) In addition to any other relief provided in this chapter, the court, on its own motion or the motion of any party, may enter a prefiling order which prohibits a vexatious litigant from filing any new litigation in the courts of this State on the litigant's own behalf without first obtaining leave of the presiding judge of the court where the litigation is proposed to be filed. Disobedience of this order by a vexatious litigant may be punished as a contempt of court. https://perma.cc/FY4Y-E48P (最後瀏覽日 02/22/2023)

[10] 依2022年加州法律規定,倘若「7年內,由本人起訴(未經律師代理)之案件,至少5件遭受敗訴判決者」,或者「同一事件敗訴後反覆提起同一爭議者」,即屬「濫訴」,嗣後再行起訴即須事前取得法官許可。參見 https://legiscan.com/CA/text/AB2391/2021 (最後瀏覽日 02/22/2023)

[11] 臺灣高等法院 111 年度聲再更一字第 4 號刑事裁定。

[12] 參見https://www.abc.net.au/news/2019-06-27/more-than-100-people-declared-australian-vexatious-litigants/11225640 最後瀏覽日02/23/2023

[13] 司法週刊,1835期,2017年2月3日https://www.judicial.gov.tw/tw/dl-56039-f2b7bcfc892644c6a198eacf608cb122.html 最後瀏覽日02/23/2023

 

  • 發布日期:112-02-24
  • 更新日期:112-05-26
  • 發布單位:法官學院研究發展組
回頁首